光电工程系始终坚持具有闽南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全面落实OBE理念,深入推进“三做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优化“学涯指导”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为路径、强化“科教融汇”为动能,不断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无缝对接,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光电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优化学涯指导,做精考研提升培养层次
一是精心开设导论课。为大一新生开设一课多师式的《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指导》课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考研热情。
二是落实晚自习和预警帮扶制度。大一大二学生实行晚自习,筑牢专业基础;分析研判学业状况,开展预警帮扶工作,提高专业课学习水平。
三是实施“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联动机制。做精考研指导,召开新生入学见面会、考研动员会、考研交流会;组织统一复习、专业辅导、志愿填报、复试面试等工作。
四是设置考研专项奖励金。激发学生考研的积极性,2021级有33名学生准备考研,报考率达75%。2020级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每生奖励1万元,2019年以来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00多万元,用于考研奖励占比近50%。
办学以来,一共有4届毕业生146名,考取研究生40名,考研平均录取率为27.4%,位居全校所有专业前茅。2024届光电专业35名学生考取研究生11名,录取率达31.43%,加上二战的张耀芳同学,今年一共考上研究生12名。第一届毕业生武俊同学今年在中国计量大学攻读博士。
2.深化产教融合,做实实践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专业,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教师,系里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主管部门挂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
二是共建协同育人平台。与20多家行业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校内外一体化产学研基地,实现专业教育与实习实践的无缝对接。开展访企拓岗,与10多家协议外企业对接交流中,进一步拓宽学生实习就业面。
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真题真做,不存在问题论文。探索“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坚持对口实习,组织实习指导老师到企业看望实习生和毕业生,了解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解决问题。坚持对口就业,鼓励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就业,真正做到好就业、就好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办学以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平均在97%以上。
3.强化科教融汇,做强科研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以光学工程省级应用型学科为龙头,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优势,打造“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的科教融汇新范式。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发改委技术专项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人均科研项目经费位居学校前茅。获评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近100篇;授权专利69项,转化成果125万元。以服务求支持,与20多家企业签约技术咨询服务,承担多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注重学术交流和技术推介,成功举办了“国家特聘专家光子技术论坛”、福建省鼓岭科学会议等会议。
二是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光电工程系和光子技术研究院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设置方式,致力于打造一支热爱教学的科研团队,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推行科研小助手制度和本科生导师制,以创新为牵引,以项目为驱动,培育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达100多人次。获批国家级双创项目7项、省级1项。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1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
三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将个人科研成果、学术前沿、先进技术转化为前沿课程、教学内容、项目案例、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成效显著,学科竞赛获奖水平显著提高。获得光电设计、互联网+、电子设计等竞赛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学校多次获得组织奖,承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东南区赛)。
光电工程系将持续推动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福建省和泉州市光电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和泉州市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作出更大的贡献。